獲獎等級 | 成果名稱 | 主要完成單位 | 主要完成人姓名 |
一等獎 | 基于“課程思政”的教育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 | 研究生院 秦皇島分校 宣傳部 教務處 文法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 理學院 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 冶金學院 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 軟件學院 | 熊曉梅 張國臣 孫正林 丁義浩 朱志良 閆 研 王興偉 田鵬穎 徐 林 任 鵬 王 剛 |
一等獎 | PBL與OBE深度融合的交互式教育模式探索與實踐 | 教務處 軟件學院 工商管理學院 國際交流學院 人事處 | 王建華 朱志良 張 斌 孫新波 徐 林 滕 超 孟令浩 李 偉 宋經平 黃 琳 |
一等獎 | 跨學科交叉融合的“互聯網+金融”復合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及教育組織模式探索與實踐 | 軟件學院 工商管理學院 | 朱志良 張 斌 程 維 孫新波 姜琳穎 黃瑋強 于 海 劉洪娟 劉益先 張 驍 |
一等獎 | 面向“四金一新”本科教育建設框架的“一體兩翼共建互促”教學改革模式創新與實踐 |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 薛定宇 潘 峰 徐 林 黃 敏 林明秀 陳東岳 王 驕 陳大力 鮑 艷 楊 丹 李貞妮 郭路佳 |
一等獎 | 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構建與評價體系設計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 | 工商管理學院 創新創業學院 | 賈建鋒 孫秋野 孫新波 黃 達 嚴立寧 朱春紅 曲道鋼 李 丹 于亞新 |
一等獎 | 礦物加工工程專業虛擬仿真與實踐基地相結合的教學改革與實踐 | 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 | 韓躍新 高 鵬 崔寶玉 孫永升 盧冀偉 李麗匣 李文博 沈巖柏 劉 杰 李艷軍 姚 金 |
一等獎 | 互聯網+與大數據背景下強化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的機械類專業綜合改革與實踐 | 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 | 朱立達 鞏亞東 于天彪 陳培媛 鞏云鵬 宋錦春 羅 忠 李翠玲 李小號 陸志國 孫紅春 |
一等獎 | 創新英語人文知識類課程教學模式,培養“大視野+高素養”的國際化人才 | 外國語學院 | 張 威 鄧建華 張德旭 楊 林 馮 溢 |
一等獎 | “育”心“鑄”才縱橫交融、協同聯動,提升新工科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能力 |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 | 楊金柱 鮑玉斌 于亞新 覃文軍 聶國東 鄧慶緒等 |
一等獎 | 適應新技術和新職業演化的高端軟件人才能力貫通培養體系探索與實踐 | 軟件學院 | 張 斌 程 維 郭 軍 董傲霜 姜琳穎 韓春燕 李 昕 吳辰鈮 張 驍 宋經平 |
一等獎 | 適應行業轉型升級冶金類復合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研究與實踐 | 冶金學院 | 朱苗勇 杜 濤 楊 澈 劉承軍 韓 慶 儲滿生 謝 峰 |
一等獎 | 整體論視角下PBL和OBE融合的經管類專業轉型升級模式研究與實踐探索 | 工商管理學院 | 孫新波 朱志良 賈建鋒 袁知柱 黃瑋強 朱春紅 許 波 嚴立寧 張蘭霞 莊新田 石 天 李 力 杜 洋 郭 芳 |
一等獎 | 以“三融合、兩提升、一引領”為特色的大學物理金課建設 | 理學院 | 陳肖慧 張建鋒 代雪峰 崔晶磊 張 莉 王 強 吳海娜 張蓮蓮 徐麗紅 楊玉玲 趙國儉 易光宇 王建平 宋根宗 |
一等獎 | 基于美育與德育相結合的藝術教育混合立體式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 | 藝術學院 | 張燕楠 霍 楷 朱 利 張 哲 韓營穎 黃 岑 李曉迪 谷會敏 湯常鳴 謝 納 樊強強 王 瑋 |
一等獎 | 機制為先 質量為魂 隊伍為要 安全為基——電子實驗中心內涵建設探索與實踐 |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 李鴻儒 張海峰 張 羽 徐 林 鮑 艷 吳傳平 叢德宏 王彥婷 梁 雪 陳姝雨 楊 華 肖 平 梁 巖 |
一等獎 | 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的大學數學過程化學習的研究與實踐 | 理學院 | 孫艷蕊 宋叔尼 楊中兵 陸小軍 袁 媛 張 薇 張國偉 孔慶海 韓志濤 |
一等獎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驅動的“培德育人”體系探索與實踐 | 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 | 孫正林 馬廉潔 武 濤 秦 飛 周立斌 柴 冰 郝慶云 趙 琛 穆崟臣 張順宇 何雙雷 郜啟飛 |
一等獎 | 以“新工科”專業建設為基礎的“創新型、國際化、復合型”材料高端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蔣 敏 秦高梧 張德良 劉 楊 金劍鋒 張玉寶 茹紅強 王建軍 賀 翔 趙曉麗 任玉平 關錄奎 |
一等獎 | “理論引領、多方協同”的思政課實踐育人模式創新 | 馬克思主義學院 | 任 鵬 田鵬穎 孫 濤 董 蕾等 |
一等獎 | 面向新工科的土木工程專業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改革與實踐 | 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 | 康玉梅 賈 蓬 王述紅 陳 猛 趙 文 程云虹 李慎剛 陳百玲 李 鑫 樊赟赟 |
一等獎 | 基于“全域培養”理念的新文科模式建設探索與實踐 | 文法學院 | 杜寶貴 張 平 李 丹 陳玉芬 江妍萱 |
一等獎 | 人文社科與工程科技交叉融合下的工科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與實踐 | 馬克思主義學院 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 | 孫 雷 顧曉薇 胥孝川 趙 鑫 包妮莎 邱景平 |
一等獎 | 無機化學課堂新教與學模式建設 | 理學院 | 張 霞 韓義德 徐君莉 徐 燕 王 赟 桑曉光 |
二等獎 | 基于理工科學生文化素養提升的課程育人模式創新與實踐——以“大視野”素質提升系講座人文選修課建設為例 | 黨委宣傳部 教務處 | 丁義浩 朱志良 閆 研 李 晨 王 剛 史 鑒 楊 明 劉穎慧 王延邦 |
二等獎 | 基于工程教育認證和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建設與改革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丁 樺 趙憲明 祖國胤 高彩茹 彭良貴 唐正友 劉 越 班春燕 李英龍 高秀華 |
二等獎 | 基于“三師”“三業”“三法”的“3×3”專創融合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 | 文法學院 | 李 丹 杜寶貴 陳玉芬 賈建鋒 黃曉穎 朱翠蘭 江妍萱 |
二等獎 | 踐行產教融合,構建校企協同高端軟件人才培養體系 | 軟件學院 | 程 維 姜琳穎 宋 航 于 海 石 凱 張 驍 |
二等獎 | 自動化專業新工科人才培養新模式探索與實踐 |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 徐 林 劉建昌 潘 峰 陳東岳 王 姝 林明秀 常玉清 薛定宇 關守平 何大闊 譚樹彬 王洪峰 張 羽 張偉宏 鄭澤萍 |
二等獎 | 主動學習教學模式的探索及在大學物理實驗教學中實踐 | 理學院 | 王 旗 公衛江 劉 靜 張德安 崔晶磊 朱盼盼 朱雨蓮 |
二等獎 | 基于工程教育認證和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水平本科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建設與實踐 |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 | 鮑玉斌 楊金柱 張 莉 李 諾 孫思宇 聶國東 梁 媛 張力航 張天成 劉佳良 張立立 |
二等獎 | 面向體驗式學習的高校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模式創新與實踐 | 學生指導服務中心 | 劉云飛 張小詩 程 宏 吳政新 田冠仁 顧 碩 孫欣然 李思洋 武 琳 方靜譞 梁 媛 高 歌 宋曉艷 |
二等獎 | 新興技術范式下基于OBE 理念的教師教學方法創新與應用 | 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 | 顧曉薇 胥孝川 王 青 |
二等獎 | 創業先鋒班——以“專創融合 模塊教學 行動為先”為特色的雙創人才培養新模式 | 創新創業學院 | 孫秋野 黃曉穎 黃 達 張立志 呂宏巖 王 剛 賈建鋒 張青敏 |
二等獎 | “育體·育人”推動高校足球專項課多元化教學方法的探索與實踐 | 體育部 | 金 剛 |
二等獎 | “四位一體”的物聯網工程專業實驗平臺和內容貫通型實驗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 | 鄧慶緒 劉 晨 張立立 鮑玉斌 王 彤 侯 帥 李傳文 劉 學 王 璐 劉佳良 陳郭成 劉思宇 郭崇雙 |
二等獎 | 立足長遠 謀求創新 電工電子系列實驗課程的新時代發展之路 |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 楊 華 李鴻儒 肖 平 肖 軍 司 維 張 瑩 張偉宏 胡志遠 劉 一 李景宏 尹光明 張 羽 陳姝雨 楊 楠 周子儼 |
二等獎 | 因材施教、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大學英語課程分類教學改革與實踐 | 外國語學院 | 李 欣 王勃然 王立婷 蘆卉艷 姜 雪 楊柏艷 王雪麗 高志英 趙 越 宋 巖 李 韜 曲抒陽 |
二等獎 | 一流大學音樂類專業區域特色型、實踐創新型、成果導向型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 藝術學院 | 李曉迪 張燕楠 霍 楷 張 楊 于 彤 魏 巍 趙丹丹 |
二等獎 | 教師隊伍結構升級為保障的“五位一體”思 政課教學模式實踐探索 | 馬克思主義學院 | 朱麗穎 田鵬穎 任 鵬 張志元 曹洪滔 邊水燕 董 蕾 周 莉 |
二等獎 | “學科融合”程序設計創新實踐能力培養與改革 |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 | 徐 彬 高克寧 趙長寬 柳秀梅 張 昱 李 封 那 俊 高 巖 于 戈 陳 默 鮑玉斌 楊金柱 |
二等獎 | 新工科背景下多元協同的階梯式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 王玉濤 謝 植 高宏亮 戰 明 張 玖 呂 伍 胡振偉 陽 劍 趙樹茂 王 琦 梅國暉 李晶皎 孟紅記 何 慶 張傳義 楊 鋼 張 華 次 英 張亞男 孟凡利 孟 琭 李 晉 胡海峰 呂日清 劉文紅 苑振宇 閆愛云 王愛俠 李雪剛 |
二等獎 | 面向行業創新發展需求的土木類人才工程素質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 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 | 陳 猛 王述紅 康玉梅 賈 蓬 趙 文 程云虹 李 鑫 喬麗蘋 林 萱 |
二等獎 | 工程圖學類課程強化過程評價產出導向的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 | 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 | 李小號 馬明旭 黃 英 孫少妮 趙 薇 趙群超 張聞雷 王 娜 陳亞哲 張振偉 |
二等獎 | “機器人工程”新工科專業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研究與實踐 | 機器人科學與工程學院 | 吳成東 賈子熙 張云洲 王 斐 房立金 紀 鵬 聞時光 王軍義 姜 楊 遲劍寧 王 帥 李 寵 馮德慧 |
二等獎 | 面向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嵌入式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 | 丁 山 張 石 王明全 李大宇 鮑喜榮 佘黎煌 |
二等獎 | 基于OBE理念的《采礦學》國家一流金課建設與實踐 | 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 | 王 青 顧曉薇 胥孝川 陳慶凱 李元輝 孫效玉 張偉峰 |
二等獎 | 《創客實戰訓練營》——面向“專創融合”的創新實踐一流課程建設 | 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 | 韓 鵬 張淑梅 李 巖 顧德英 柳彬德 楊 茉 王 聰 |
二等獎 | 基于“一帶一路”倡議的跨文化高素質日語人才培養研究與實踐 | 外國語學院 | 王秋菊 馬小力 李宗鵬 畢克寒 王 巖 陳永岐 林 蔭 孔 寧 李 帥 郭曉穎 趙 藝 |
二等獎 | 生物工程專業全方位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 生命科學與健康學院 | 劉佩勇 崔振波 亓紅強 曹成有 汪 冰 黃學石 丁 辰 劉弘光 姜 楠 王惠強 |
二等獎 | 跨校聯合教學模式下的城鄉規劃專業畢業實訓平臺建設與實踐 | 江河建筑學院 | 高雁鵬 修春亮 劉生軍 李 洋 崔 俏 李莎莎 |
二等獎 | 工程創新能力導向的土木類實踐育人共享平臺建設探索與實踐 | 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 | 王述紅 賈 蓬 陳 猛 康玉梅 趙 文 程云虹 李 藝 喬麗蘋 趙 永 張曉德 李嘉祥 楊百存 |
二等獎 | 大數據時代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國際化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的研究與探索 | 醫學與生物信息工程學院 | 趙 越 齊 林 鮑 楠 王之瓊 李建華 孝大宇 孫 航 郝麗玲 張 軼 孔 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