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本科教改項目 | ||||||
序號 | 部 門 | 項目名稱 | 主持人 | 項目組成員(不含主持人) | ||
1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適應材料技術進步,建設材料全流程知識體系 | 蔣 敏 | 秦高梧、張玉寶、蘭 曄、溫小紅 | ||
2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基于以學生為中心、以課件為載體、以能力培養為導向的教學模式改革研究與實踐 | 王 平 | 崔建忠、丁 樺、左玉波、李 磊 | ||
3 | 工商管理學院 | 基于“三位一體”協同育人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 | 盧紀華 | 孫新波、趙希男、賈建鋒 | ||
4 | 工商管理學院 | 基于整合型領導力的創新創業‘眾創式協同教學’教師隊伍建設研究與實踐 | 孫新波 | 張立志、賈建鋒、袁知柱、劉汝萍、劉 軍、曲慶武 | ||
5 | 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 | 互聯網+與大數據背景下強化實踐與創新培養的機械類綜合改革與實踐 | 鞏亞東 | 于天彪、陳培媛、宋錦春、羅 忠、朱立達、孫紅春 | ||
6 | 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 | 機械工程圖復雜部件虛擬裝配教學與實訓系統的研發 | 黃 英 | 李小號、馬明旭、趙群超、孫少妮、趙 薇、張聞雷 | ||
7 | 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 | 基于數字化建模與仿真的“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改革與實踐 | 朱立達 | 鞏亞東、史家順、原所先 | ||
8 |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 | 面向學生主動學習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面向對象程序設》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研究與實踐 | 董曉梅 | 張天成、谷 峪、張紅霞、李曉華 | ||
9 |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 | 面向非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課程培養方案與實踐教學體系探索 | 呂鳴松 | 王大玲、林樹寬、馮 時、鮑玉斌、劉佳良、侯 帥 | ||
10 | 計算中心 | 基于學習者行為多維認知的移動教育協作平臺的研究與實踐 | 李 婕 | 易秀雙、李金雙、李 封、趙長寬、高克寧、張恩德、張 昱 | ||
11 | 江河建筑學院 | 大類招生背景下建筑設計類課程通才教學改革研究 | 曲 藝 | 霍 克、王大鵬、石 平、李 洋、單偉婷 | ||
12 | 教務處 | 把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的研究與實踐 | 朱志良 | 滕 超、陳文嬌、胡志遠、籍亞玲 | ||
13 | 理學院 | 全面推進大學數學的過程化學習,培養學生的自覺性與創造性 | 宋叔尼 | 孫艷蕊、張國偉、閻家斌、張 薇、陸小軍、王洪曾 | ||
14 | 理學院 | 物理化學及實驗課程教學過程的質量控制與實踐 | 王 軍 | 何榮桓、霍玉秋、楊冬梅、齊 軒、車全通、邊立君 | ||
15 | 理學院 | 互動雙語與慕課協同下的分析化學研究型教學模式改革 | 陳明麗 | 于永亮、徐 燁、于永麗、趙 爽、楊春光、楊 婷 | ||
16 | 理學院 | MOOCs浪潮中高校微課程的教學設計及實踐研究 | 吳海娜 | 杜 安、陳肖慧、公衛江、易光宇、王 強、崔晶磊 | ||
17 | 馬克思主義學院 |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融入馬克思主義經典原著品讀研究 | 田鵬穎 | 周 莉、段 煉、任 鵬、李正鴻、樊麗明 | ||
18 | 軟件學院 | 校企合作軟件工程專業創新創業學生社團建設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 李丹程 | 趙建喆、劉春風、李 貝、李哲洙、陳 晨、馬 犇 | ||
19 | 軟件學院 | 基于大數據分析和挖掘的學生學業水平評價改革研究與實踐 | 于 海 | 程 維、張 偉、宋 航、石 凱、李 昕、趙玉麗 | ||
20 | 生命科學與健康學院 | 東北大學生物工程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選育基地建設的研究與實踐 | 劉佩勇 | 王占友、亓紅強、曹成有、黃學石、汪 冰、劉弘光 | ||
21 | 體育部 | 東北大學排球選項課中運用支架式教學法的應用研究 | 陳 松 | 孫玉寧、楊海東、楊春卉、趙崇樂、毛羽鵬 | ||
22 | 外國語學院 | 基于慕課和翻轉課堂的英語寫作教學研究與實踐 | 姜 蕾 | 趙 雯、張燕楠、王勃然、劉 卓、張有軍 | ||
23 | 外國語學院 | 基于“新國際”的俄語專業內涵建設研究與實踐 | 房 晶 | 徐景益、侯秀奇、黨 暉、劉 春、李立輝、耿海天 | ||
24 | 文法學院 | 基于MOOC的《文化管理學》教學內容優化與教學方法改革研究 | 李 丹 | 孫 萍、杜寶貴、宮國鑫、張曉杰、宋琳琳 | ||
25 |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 創新創業為驅動能力培養的自動化專業教育改革與探索 | 李鴻儒 | 潘 峰、趙廣元、薛定宇、徐 林、張偉宏、張 羽、孟根同 | ||
26 |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 校企深度融合的自動化專業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共建共管共享建設模式探索與實踐 | 徐 林 | 李鴻儒、陳志迅、楊英華、潘 峰、關守平、鄭澤萍 | ||
27 |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 基于“慕課”的高校教學模式改革的研究與應用 | 王建輝 | 方曉柯、徐 林、鄭 艷、何大闊、王 姝、吳俊新、高 明、王彥婷 | ||
28 | 冶金學院 | 適應行業綠色發展“冶金工程”專業的改革與實踐 | 朱苗勇 | 沈峰滿、儲滿生、楊洪英、厲 英、楊 澈 | ||
29 | 冶金學院 | 吸引海外名師優勢資源 推動本科教學水平提升 | 楊洪英 | 金哲男、佟琳琳、陳國寶、肖發新、謝鵬飛、楊 澈 | ||
30 | 資源與土木工工程學院 | 采礦專業工程教育改革與卓越工程師培養探索與實踐 | 顧曉薇 | 王 青、陳慶凱、邱景平、胥孝川、丁航行、張春明 | ||
31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材料類專業本科生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導師制模式探索 | 張雅靜 | 劉 越、王琳琳、時貴安、郭廷廷、方勝民、李東東 | ||
32 | 工商管理學院 | 問題導向的研究型大學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研究與實踐 | 周黎明 | 蘭 博、楊 亮、袁知柱、郜紹輝、鐘田麗 | ||
33 | 工商管理學院 | 《內部控制學》教學模式改革與探索 | 吳 粒 | 周黎明、孟 林、袁知柱、許 波 | ||
34 | 工商管理學院 | 以學生為中心、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的《經濟學》教學模式改革研究與實踐 | 郭德仁 | 韓 穎、張彥博、闞 雙、曾 奕、田樹喜、嚴志剛、石建華 | ||
35 | 工商管理學院 | 經濟學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施研究 | 張彥博 | 韓 穎、郭德仁、闞 雙、曾 奕 | ||
36 | 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 | 液壓課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方法的研究與實踐 | 林君哲 | 宋錦春、周 娜、王長周、周生浩 | ||
37 | 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 | 工業設計專業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研究 | 楊 松 | 趙新軍、周 淼、鐘 瑩、趙 瑩、孫曉楓、楊 帆 | ||
38 |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 | 面向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程序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 | 高 巖 | 張曉紅、馬安香、張長勝 | ||
39 | 計算中心 | 基于全程性評價模式的慕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與實踐 | 郭 志 | 李金雙、李海燕、徐 彬、陳洪軍、張 莉、郭曉宇 | ||
40 | 江河建筑學院 | “開放式研究型”建筑設計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 | 孫 賀 | 陳 穎、程世卓、陳 沈、王 瑩 | ||
41 | 教務處 | 關于構建和實施科學合理的培養體系研究 | 沈峰滿 | 胡忠武、黃 晶、曹曉明、柴靜蕊 | ||
42 | 理學院 | 以學生為中心、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模式改革研究與實踐 | 邵新慧 | 張 鐵、閻家斌、楊中兵、沈海龍、史大濤、馮 男 | ||
43 | 馬克思主義學院 |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改革研究 | 周 莉 | 田鵬穎、張 雷、李光莉、曹洪滔、張志元、邊水燕 | ||
44 | 軟件學院 | 基于專業標準的教學質量評價 | 張 爽 | 胡清河、于 海 | ||
45 | 軟件學院 | 面向高質量就業的數據驅動課程體系評價與調整方法研究 | 陳 歡 | 程維、宋航、劉春風、李奇、馬犇 | ||
45 | 生命科學與健康學院 | 科研反哺教學在微生物工程課程中的研究與實踐 | 舒 楊 | 劉佩勇、曹成有、孫彩霞、張 穎、李黎明 | ||
45 | 體育部 | “以專業為中心”理念下應用技術類院校實用性體育課程建設研究 | 梁 青 | 陳 松、趙崇樂、楊海東、解 欣、賀天麟 | ||
48 | 外國語學院 | 基于物聯網技術的高等學??季砣芷诠芾砑白匪菹到y研究與實踐 | 侯秀奇 | 曹克穎、張燕楠、回楠木、孫藝洺、趙 超 | ||
49 | 文法學院 | 新聞傳媒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研究 | 生奇志 | 顧 寧、卞地詩、徐 建、楊 蕾 | ||
50 |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 以多元化目標為導向的立體化教學平臺建設改革與實踐 | 薛定宇 | 陳大力、崔建江、王浩然、鮑 艷、孟根同 | ||
51 | 冶金學院 | 基于燒結系統的實踐教學體系改革 | 鄒宗樹 | 羅志國、劉承軍、儲滿生 | ||
52 | 中荷生物醫學與信息工程學院 | 校企協同創新體制下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實踐創新能力人才培養體系研究 | 趙 越 | 徐禮勝、齊 林、王丹丹、張 立、王之瓊、李 宏、齊守良 |
2014年教學改革研究項目 | ||||||
序號 | 項目名稱 | 負責人 | 項目成員 | 申報單位 | 類別 | |
1 | 基于MOOC/SPOC的個性化網絡空間的設計與實踐 | 黃衛祖 | 郭志 李金雙 趙長寬 李海燕 陳洪軍 李封 郭曉宇 | 計算中心 | A類 | |
2 | 研究型大學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 | 邸馗 | 陳文嬌 孫思萌 藉亞鈴 吳鏑 | 教務處 | A類 | |
3 | 基于規范化管理的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的研究 | 李鴻儒 | 陳思遠 鄭澤萍 辛德麟 孟根同 張偉宏 狄洛薇 | 信息學院 | A類 | |
4 | 基于BB網絡平臺的工程倫理教育模式研究 | 王健 | 羅玲玲 曹東溟 董雪林 姜小慧 趙亮 劉世卿 汪 冰 崔盼盼 王艷爭 李濛 | 文法學院 | A類 | |
5 | 機械設計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模式探索與實施 | 鞏云鵬 | 孫志禮 陳良玉 修世超 閆玉濤 孟祥志 張偉華 宋萬里 李寶民 馬交成 | 機械學院 | A類 | |
6 | 面向國際化的材料與冶金學院英語語言能力提升工程 | 楊東坪 王克君 | 付高峰 張金玲 蔣 敏 賀 翔 沈峰滿 侯秀琪 謝鵬飛 楊 澈 | 材料與冶金學院 外國語學院 | A類 | |
7 | 工商管理學院本科專業改造及建設方案設計與實施 | 孫新波 | 馬欽海 賈建鋒 周黎明 金海哲 俞竹超 劉燁 苑瑩 戚桂清 劉軍 劉汝萍 嚴志剛 張靖慧 溫一冰 朱茂龍 | 工商管理學院 | A類 | |
8 | 基于網絡的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學習的研究與實踐 | 陳肖慧 | 耿平 杜安 張莉 易光宇 吳海娜 | 理學院 | A類 | |
9 | 改革數學專業教育,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數學人才 | 宋叔尼 | 張國偉 邵新慧 孫艷蕊 | 理學院 | A類 | |
10 | 以創業精神引領創業教育的探索與實踐 | 張立志 | 黃曉穎 孫新波 王 剛 許慧敏 賈建鋒 鄭 鑫 劉 茵 王世遠 王 平 | 學生創新中心 | A類 | |
11 | 協同創新體制下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探索 | 姜永生 | 齊守良 李宏 鮑楠 王之瓊 王丹丹 | 中荷學院 | A類 | |
12 | 冶金與材料類拔尖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 張廷安 | 蔣敏 楊東坪 賀翔 謝鵬飛 楊澈 | 材料與冶金學院 | A類 | |
13 | 校企深度融合的自動化專業普適性工程型 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 | 徐林 | 劉建昌 李鴻儒 關守平 楊英華 譚樹彬 袁平 潘峰 鄭澤萍 辛德麟 | 信息學院 | A類 | |
14 | 依托科研項目的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 吳成東 | 張云洲 陳東岳 張石 趙姝穎 紀鵬 賈子熙 陳大力 賈同 王斐 林明秀 | 信息學院 | A類 | |
15 | “1.5+1.5+1”工商管理大類培養模式研究 | 盧紀華 | 孫新波 趙希男 賈建鋒 | 工商管理學院 | A類 | |
16 | 基于創新人才培養的數學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 孫艷蕊 | 宋叔尼 楊中兵 閻家斌 王洪曾 | 理學院 | A類 | |
17 | 基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軟件工程人才培養體系的研究與實施 | 程維 | 韓春燕 姜琳穎 李丹程 董傲霜 吳辰鈮 黃利萍 王瑞平 譚振華 劉國奇 | 軟件學院 | A類 | |
18 | 柔性模塊化授課與實戰性考核授課方法研究 | 孔祥偉 | 隋天中 禮賓 胡智勇 | 機械學院 | A類 | |
19 | 材料成形類專業互動式實踐教學系統的研發與應用 | 丁樺 | 高彩茹 劉立忠 唐正友 張海濤 彭良貴 | 材料與冶金學院 | A類 | |
20 | 利用多元化教學資源提高學生專業綜合素質的教學實踐改革 | 劉承軍 | 孫麗楓 史培陽 閔義 張波 | 材料與冶金學院 | A類 | |
21 | PBL教學法在結構設計競賽中的應用與實踐研究 | 梁力 | 樊赟赟 宋建 | 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 | A類 | |
22 | 秉承精英人才教育理念,構建拔尖人才培養平臺 -“郎世俊自動化實驗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探索 | 潘峰 | 李鴻儒 薛定宇 徐林 陳大力 張云洲 | 信息學院 | A類 | |
23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工程人才培養模式 探索與實踐 | 鮑玉斌 | 張斌 高福祥 張天成 姚蘭 郭楠 | 信息學院 | A類 | |
24 | 教學與科研融合,優化教學內容的研究與實踐 | 宋錦春 | 林君哲 周恩濤 王長周 周生浩 周娜 | 機械學院 | A類 | |
25 | 采礦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改革與卓越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 王青 | 顧曉薇 邱景平 任鳳玉等 | 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 | A類 | |
26 | “普通生物學”課程的互動式雙語教學模式研究 | 劉佩勇 | 曹成有 孫彩霞 林海洋 張 穎 李黎明 | 生命科學與健康學院 | A類 | |
27 | 羽毛球精品課轉型升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實踐研究 | 高明 | 曹盛民 張銳鋒 梁青 韓冰 賀天麟 | 體育部 | A類 | |
28 | 回歸身體基礎素質訓練是中國式體育教育成功的策略 | 張銳鋒 | 張亞慧 張躍敏 | 體育部 | A類 | |
29 | 基于CLIL(內容和語言融合式教學)的專業俄語課程群設置研究 | 房晶 | 黨暉 李愛陽 李立輝 徐曉博 李穎 耿海天 | 外國語學院 | A類 | |
30 | 國際經貿法律課程討論式雙語案例教學法革新 ——以美國法學院蘇格拉底教學法為鑒 | 隋軍 | 周實 顧海波 毛牧然 姜華 趙進華 齊寧 王淼 | 文法學院 | A類 | |
31 | 面向柔性學習的微課研究與開發 | 孫福權 | 王雷震 劉冰玉 高嬌 張送柱 才書訓 原慧琳 柳彬德 盧福強 孫廉江(HP公司) 金博(HP公司) 馬興吾(埃森哲公司) 紀勇(東軟) | 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 | A類 | |
32 | 基礎實驗室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改革研究與實踐 | 張家生 | 梁麗勤 郭憲章 劉揚 蓋君雪 張金泉 穆松梅 周紅仙 景遠 | 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 | A類 | |
33 | 基于學習者學習模型的資源共享課個性化推薦 | 高克寧 | 張昱 徐彬 李婕 張恩德 張松 | 計算中心 | B類 | |
34 | 培養應用物理專業創新型人才的探索與實踐 | 薛欣宇 | 邢麗麗 王旗 王強 張德安 孫晶 | 理學院 | B類 | |
35 | 基于課程標準的專業課程教學設計的研究與探索 | 張爽 | 軟件學院 | B類 | ||
36 | 兼顧語言能力訓練和思辨能力培養的英語專業寫作課程研究 | 姜蕾 | 張燕楠 劉卓 鄧建華 高璐璐 李潔 王淑芳 | 外國語學院 | B類 | |
37 | 以培養卓越工程人才為核心,創新電工電子實驗教學平臺 | 肖軍 | 楊華 孫艷 張偉宏 李景宏 李華 | 信息學院 | B類 | |
38 | 材料加工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實驗教學改革探索 | 張雅靜 | 劉越 王琳琳 吳琴 李鵬 馮建軍 | 材料與冶金學院 | B類 | |
39 | 自動化專業綜合課程設計改革與探索 | 譚樹彬 | 劉建昌 錢曉龍 崔建江 于 霞 張羽 | 信息學院 | B類 | |
40 | 《網絡編程技術》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改進建設 | 趙林亮 | 王興偉 張富 賈杰 王剛 | 信息學院 | B類 | |
41 | 軟件開發課程群實驗教學協同創新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 郭軍 | 張斌 高巖 印瑩 張宏霞 | 信息學院 | B類 | |
42 | 機械類本科畢業設計與創新能力的培養 | 朱立達 | 史家順 鞏亞東 于天彪 原所先 鄒平 | 機械學院 | B類 | |
43 | 土木工程專業結構工程系列課程教學團隊建設 | 康玉梅 | 趙文 陳百玲 程云虹 樊赟赟 陳猛 李鑫 | 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 | B類 | |
44 | 面向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的綜合電子設計培養平臺建設 | 張石 | 王明全 李大宇 | 信息學院 | B類 | |
45 | 電氣工程專業基礎課知識融合的探討與實踐 | 李華 | 王安娜 汪剛 賀立紅 | 信息學院 | B類 | |
45 | 開放式研究型建筑設計教學研究 | 孫賀 | 陳穎 陳沈 程世卓 | 江河建筑學院 | B類 | |
45 | 應用化學專業實驗建設,培養科研拔尖創新人才 | 張霞 | 楊冬梅 孟皓 胡建設 趙爽 張麗君 | 理學院 | B類 | |
48 | 針對人文素質提升的英語專業研究型教學改革──西方文化課群的建立 | 任蕊 | 劉卓 張燕楠 李潔 高璐璐 劉迪 | 外國語學院 | B類 | |
49 | 《機械工程控制基礎》課程的立方化建設 | 羅忠 | 王菲 鄂曉宇 郝麗娜 胡明 房立金 程紅太 | 機械學院 | B類 | |
50 | 采用直觀、生動的教學手段,提高《材料成形力學》課教學效果的教學手段改革研究與實踐 | 王平 | 丁樺 劉曉濤 石路 | 材料與冶金學院 | B類 | |
51 | 培養工科地學創新人才的新型教學體系研究與實踐 | 黃菲 | 姚玉增 關長慶 崔顯德 趙國軍 王丹麗 | 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 | B類 | |
52 | 會計實踐教學課程建設 | 蘭博 | 楊亮 王書光 | 工商管理學院 | B類 | |
53 | 新形勢下保險學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 | 苑瑩 | 黃瑋強 李亞寧 陸陽 | 工商管理學院 | B類 | |
54 | 漢語言本科留學生語言實踐教學體系設計與應用 | 樊笛 | 任立偉 代睿 楊鶴瀾 周林艷 英男 | 國際交流學院 | B類 | |
55 | 工程力學輔助教學系統開發 | 張英杰 | 李英梅 李紅影 劉軍 李東 戰宇 王延慶 李永強 | 理學院 | B類 | |
56 | 基于內容依托教學法理論的英語專業口譯能力發展研究 | 高璐璐 | 鄧建華 張金玲 商國印 李洋 | 外國語學院 | B類 | |
57 | “基礎”課教學內容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其他課程有效銜接的研究與實踐 | 趙興宏 | 張振芝 李光莉 田雪飛 孫靜 陳雪林 | 文法學院 | B類 | |
58 |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英語》課程建設研究 | 李丹 | 杜寶貴 王穎 張曉杰 | 文法學院 | B類 | |
59 | 依托電通模式探索國際化創新型設計人才培養途徑 | 霍楷 | 朱志勇 鞠洪磊 盛婕 岳瑩 李娟 | 藝術學院 | B類 | |
60 | 面向國際化的新型課程教學模式探索研究 | 杜濤 | 陸鐘武 岳 強 高成康 王鶴鳴 劉麗影 | 材料與冶金學院 | B類 | |
61 | 理工科大學學生人文素質與修養培育的探索與實踐 | 趙越 | 孔謐 薛梅 教立營 | 中荷學院 | B類 | |
62 | 大學生思辯與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的研究與探索 | 林文強 | 林文強 | 機械學院 | B類 | |
63 | 新形勢下高校大學生軍訓內容創新建構 | 劉云飛 | 孫賀 張鳳 王瑩 | 國防教育學院 | B類 | |
64 | 控制工程學院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的研究與實踐 | 王鳳文 | 逯葉 段洪君 馬廉潔 趙強 李杰 陳冬梅 | 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 | B類 | |
65 | 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影響的實證研究 | 王建 | 曾曉娟 董劭偉 閆學軍 孫 戩 | 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 | B類 | |
66 | 基于產學研的卓越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 王海芳 | 趙玉倩 單 泉 化建寧 崔玉潔 | 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 | B類 |
2012年度教育科學研究立項項目 | ||||||
序號 | 項 目 名 稱 | 主持人 | 項目組成員 | |||
1 | 研究型大學拔尖創新人才“四四制”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 姜茂發 | 劉常升、沈峰滿、胡忠武、曹曉明、黃晶 | |||
2 | 綜合性大學國際化藝術類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 鞏亞東 | 張書鴻、關鶴、曹進、魏艷、楊曉舟 | |||
3 | 面向國際化的大學英語課程建設與人才培養 | 趙 雯 | 王克君、馬明、王勃然、盧卉艷、王立婷、張燕楠 | |||
4 | 引進國外資源,產學研結合,構建自主學習模式,提升就業能力的研究與實踐 | 趙越 | 王之瓊、孔謐、王帥、張天竹、梁繼紅 | |||
5 | 強化實踐教學的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工程教育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研究 | 張義民 | 于天彪 藺增 陳培媛 原所先 鞏云鵬 張鳳和 毛昕 孫麗娜 | |||
6 | 多元普惠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踐 | 邸馗 | 陳文嬌 孫思萌 籍亞玲 | |||
7 | 培養學生未來想象力和創新能力的遞進式模式 | 張立志 | 羅玲玲 相廣海 王 剛 | |||
8 | 完善按大類培養方案 探索人才培養模式 | 沈峰滿 | 胡忠武 曹曉明 黃晶 楊紅 胡志遠 | |||
9 | 教師指導下的大學英語自主學習課堂模式的構建與實踐 | 曾凱 | 劉海英,冷曉萍,黃磊,楊柏艷,顧華,趙玉潔 | |||
10 |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考試評價方法研究 | 周莉 | 任鵬、朱麗穎、邊水燕、曾薇、曹洪滔、張志元 | |||
11 | “寓學寓教于研”的自動化專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 | 徐林 | 劉建昌 李鴻儒 關守平 張偉宏 鮑艷 | |||
12 | 面向移動應用領域的產學研合作軟件工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 朱志良 | 李丹程、劉瑩、程京德、那俊、 張玉秀、劉國奇 | |||
13 |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計算機基礎教學研究與實踐 | 黃衛祖 | 李金雙 高克寧趙長寬 柳秀梅 郭志 焦明海 | |||
14 | 通過實踐過程提高學生創新能力與綜合素質的研究 | 杜安 | 王帥、劉國良、程顯中、劉靜 | |||
15 | 鋼鐵冶金卓越工程師培養校內實踐環節的改革與實踐 | 鄒宗樹 | 羅志國、姜茂發、儲滿生、劉承軍、茹家勝 | |||
16 | 礦物加工工程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 | 魏德洲 | 韓躍新 袁致濤 印萬忠 王澤紅 于福家 高淑玲 | |||
17 | 構建本科生“全程導師組”培養模式,提升遼寧省文科類本科生培養質量 | 杜寶貴 | 陳玉芬、冷秀麗、高洪成、隋立民 | |||
18 | 健康工程與體育學科交叉教學的研究與實踐 | 姜永生 | 張銳鋒、徐禮勝、王丹丹、鮑楠、張躍敏 | |||
19 | 支持研究性學習與創新性實驗機制的“數據結構”課程實踐教學改革與實踐 | 張斌 | 孟凡榮 楊雷 郭楠 王元斌 王偉 崔秀麗 翟瑩 | |||
20 | 創新型地學人才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與探索 | 鞏恩普 | 姚玉增,關長慶,張永利,趙國君,梁成 | |||
21 | 改革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創新型卓越人才 | 李鴻儒 | 潘峰、張羽、張偉宏、鮑艷、梁巖 | |||
22 | 構建數字化教學研究與實踐平臺,建設優質教育資源 | 曹克穎 | 劉士卿、于瑞云、張曉川、王士韜、肖麗姝、楊紅 | |||
23 | 基于發揮高校文化傳承創新職能的視頻公開課建設研究與實踐 | 孫新波 | 馬欽海、曹克穎、張昊、張寶軍、張靖慧 | |||
24 | 大學資源共享課網絡平臺開發研究與實踐 | 趙長寬 | 徐彬、李封、張昱、張恩德、翟瑩瑩、易秀雙 | |||
25 | 校所合作 協同創新 培養科技英才的機制探索與實踐 | 蔣敏 | 張廷安 謝鵬飛 王磊 賀翔 楊澈 | |||
26 | 遼寧省普通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綜合評價研究與實踐 | 張斌 | 遼寧省普通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相關成員 | |||
27 | 以數學建模為基礎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 | 宋叔尼 | 王琪、朱和貴、陸小軍、楊云 | |||
28 | 高校資源共享課的課程模式研究 | 高克寧 | 李金雙、柳秀梅、焦明海、黃衛祖、李鳳云 | |||
29 | 基于自主學習能力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 | 吳成東 | 張云洲 郝培峰 紀鵬 賈子熙 陳東岳 賈同 | |||
30 | 《MATLAB語言與科學運算》課程在電氣信息類專業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 薛定宇 | 潘峰 陳大力 崔建江 陳東岳 | |||
31 | 基于電子類專業建立開放式、立體化實驗教學體系,加強創新創業教育研究與實踐 | 李晶皎 | 李景宏 杜玉遠 趙麗紅 王驕 閆愛云 | |||
32 | 面向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多維實踐平臺建設 | 趙姝穎 | 潘峰 王斐 聞時光 林明秀 魏穎 王曉哲 | |||
33 | 面向創新實踐的嵌入式實時信號處理課群建設 | 張石 | 肖軍 王明全 孟令軍 李大宇 鮑喜榮 佘黎煌 張筱穎 | |||
34 | 以創新型人才培養為目的混合式立體化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 | 譚樹彬 | 劉建昌 錢曉龍 崔建江 張羽 于霞 | |||
35 | 基于以學生為主的增量研究式教學方法探索與實踐 | 何大闊 | 譚樹彬 賈潤達 吳俊新 王姝 牛大鵬 | |||
36 | 建立開放式、立體化實驗教學體系,加強創新創業教育的研究與實踐 | 聞紹飛 | 孟麗君 肖軍 李寧 楊林 | |||
37 | 采礦工程專業卓越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 王青 | 顧曉薇 邱景平 陳慶凱 鄭貴平 曹建立 孫曉剛 | |||
38 | 注重學生學習過程考查和綜合能力評價的多元化全方位考核模式研究與實現 | 康玉梅 | 程云虹 陳百玲 樊赟赟 | |||
39 | 土木工程專業創新性實驗機制研究與實踐 | 王述紅 | 梁成 李諾 宋建 林萱 | |||
40 | 青年教師培養的理論研究與實踐 | 徐新陽 | 劉一 陳熙 郝文閣 李茹 黃戊生 | |||
41 | 土木工程專業實習教學環節與結構設計競賽活動相結合的探索與實踐 | 梁力 | 宋健 樊赟赟 李鑫 陳猛 | |||
42 | 《工業通風》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研究與實踐 | 林秀麗 | 陳寶智 郭尹亮 佟淑嬌 常德強 | |||
43 | 按大類招生、模塊化培養、自主選擇的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 | 畢克寒 | 王秋菊 王巖 李宗鵬 林蔭 李帥 | |||
44 | 外語專業全程考試模式及綜合性評價方法的改革與實踐--以俄語、英語專業學生能力考核為視角 | 劉玉英 | 李欣 侯秀奇 李立輝 董革非 劉春 李愛陽 | |||
45 | 英語專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 | 馬明 | 劉卓 劉春風 鄧建華 陳思 | |||
45 | 旨在培養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的英語專業課程體系研究與實踐 | 劉卓 | 鄧建華 董革非 李洋 張有軍 于開顏 | |||
45 | 消除大學生英文寫作母語負遷移錯誤的研究與實踐 | 師英 | 李巖 楊笑青 劉參 王祁 馬新 陳瑤 | |||
48 | 寓教于研的工業工程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 | 郭伏 | 張翠華 張吉善 張川 王海英 劉洋 趙紅梅 楊光 | |||
49 | 基于勝任特征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 | 賈建峰 | 馬欽海 孫新波 趙希男 關志民 許慧敏 王艷梅 趙紅梅 楊光 | |||
50 | 以能力為導向的全過程、多形式考試改革與實踐研究 | 周黎明 | 趙紅梅 袁知柱 楊光 蘭博 | |||
51 | 體現課程教學特點的教學手段改革研究與實踐 | 戟守峰 | 張吉善 喻海飛 朱寶琳 馮國奇 | |||
52 | 體驗式管理實踐教學方法創新研究與應用 | 丁戰 | 馬欽海 滕超 關志民 張吉善 劉洋 | |||
53 | 適應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要,多媒體技術與傳統教學手段相結合,提高《材料成形力學》課教學效果的教學手段改革研究與實踐 | 王平 | 崔建忠 丁樺 邸洪雙 趙志浩 | |||
54 | 探索研究性教學模式,搞好精品課程建設 | 丁樺 | 高秀華 李艷梅 唐正友 劉彥春 石路 | |||
55 | 材料類專業開展創新性實驗,培養創新人才的探索 | 張雅靜 | 王琳琳 左麗靜 王超 | |||
56 | 新時期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的教學方式研究 | 魏國 | 沈峰滿 劉承軍 鄭海燕 姜鑫 | |||
57 | 提升工科基礎課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探索與實踐 | 黃英 | 孫少妮 李小號 劉瑩 馬明旭 趙群超 趙薇 陳亞哲 鄧永勝 劉陽 陳述平 毛昕 | |||
58 | 以科研實例為導航的機械工程測試技術教學研究 | 孫紅春 | 謝里陽 李佳 林貴瑜 李沈 趙飛 韓明 | |||
59 | 基于Blackboard網絡平臺的教學過程數字化研究與實踐 | 羅忠 | 王菲 柳洪義 郝麗娜 張健成 胡明 | |||
60 | 東北大學實驗教學管理平臺建設 | 孟麗君 | 程維 邸馗 田新 夏曉丹 林海洋 | |||
61 | 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學習模式構建研究 | 陳文嬌 | 翟玉春 司曉悅 李英梅 孫思萌 籍亞玲 | |||
62 | 本科生課程網絡化考試公共平臺建設與應用 | 呼陽 | 卜馨 胡志遠 馬明 杜寶貴 高文興 | |||
63 | 大學物理教學中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學習模式構建研究與實踐 | 耿平 | 陳肖慧 王強 宋根宗 程顯中 崔晶磊 | |||
64 | 注重學生學習過程考查和學生能力評價的大學數學考試方法改革研究與實踐 | 孫艷蕊 | 宋叔尼 閻家斌 楊中兵 王洪曾 | |||
65 | 軟件工程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 于瑞云 | 韓春燕 高天寒 宋杰 譚振華 崔曉莉 李妲 | |||
66 | 軟件工程素質教育考核評價模式研究與實踐 | 韓春燕 | 黃利萍,劉益先,王蓓蕾 | |||
80 | 主體性教學模式在高校網球選項課中的實驗研究 | 姜曉宏 | 程明 回軍 韓冰 | |||
68 | 普通高校體育舞蹈課程立體化教材建設研究 | 梁青 | 高明 楊海東 張士文 李靜 張新吾 程亞林 | |||
69 | 藝術設計實踐教學方法的創新研究與應用 | 霍楷 | 張萌 高路 解小娜 潘艷飛 王晗 | |||
70 | 自動化專業課程設計實踐教學方法創新研究與應用 | 王良勇 | 范家璐 孫霞 劉卓 王宏 秦泗釗 蘇春翌 | |||
71 | 依托學生團隊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 張云洲 | 陳述平 王曉哲 賈同 紀鵬 賈子熙 林明秀 聞時光 楚好 |
東北大學教學改革重大項目明細表 | ||||||
序號 | 指南課題名稱 | 負責人 | ||||
1 | 理工科專業教學中加強素質教育和培養創新能力的研究與實踐 | 姜茂發 | ||||
2 | 探索產學研合作教育新模式,培養高素質創新性人才的研究與實踐 | 王福利 | ||||
3 | 適應研究型大學本科生教/學/管體系/模式/方案的研究與實踐 | 宋官東/鐘田麗 | ||||
4 | 適應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人才培養,構建學生指導服務體系研究 | 熊曉梅/徐峰/王輝 | ||||
5 | 基于網絡的大學外語個性化學習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 金啟軍 | ||||
6 | 理工科院校藝術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 鞏亞東 | ||||
7 | 基礎課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與研究性教學的探索與實踐 | 王建華 | ||||
8 | 研究型大學材料類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 翟玉春 | ||||
9 | 提高信息類本科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示范中心等) | 吳成東 | ||||
10 | 面向高端IT企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 朱志良 | ||||
11 | 搭建優秀課程教學服務平臺的研究與實踐 | 劉常升/黃衛祖 | ||||
12 | 工商管理類人才培養教學體系的探索與實踐 | 馬欽海 | ||||
13 | 礦業類研究型人才培養教學體系的研究與實踐 | 魏德州 |
“十一五”教學改革規劃立項課題(一期) | ||||||
重點課題(10項) | ||||||
序號 | 項目名稱 | 項目負責人 | ||||
1 | 大學精神與大學文化研究 | 孫 雷 | ||||
2 | 課堂教學技術與思想能力培養的研究 | 毛 昕 | ||||
3 | 大學生科技創新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 吳成東 | ||||
4 | 建立大學物理雙語教學體系和評價體系的研究 | 陳肖慧 | ||||
5 | 關于培養、提高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研究與實踐 | 王明順 | ||||
6 | 基于區域優勢的我校冰雪課程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 王永祥 | ||||
7 |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教材建設研究 | 孫 萍 | ||||
8 | 研究型大學教學改革管理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 陳文嬌 | ||||
9 | 研究型學院本科教學的研究與實踐 | 朱苗勇 | ||||
10 | 將我校建成研究型大學的辦學與教學模式的研究 | 翟玉春 |
一般課題(26項) | ||||||
序號 | 課 題 名 稱 | 負責人 | ||||
1 | 中外視覺傳達設計比較研究 | 王亞非 | ||||
2 | 理工科院校加強藝術教育的研究與實踐 | 李 宏 | ||||
3 | 面向雙語教學的銜接性課程建設與教輔方法研究 | 韓 爽 | ||||
4 | 以專業教學為依托,探索高素質、研究型人才培養模式 | 劉曉霞 | ||||
5 | 工程制圖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 黃 英 | ||||
6 | 推進《自動控制原理》國家級精品課程建設,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 | 王建輝 | ||||
7 | 基于電子技術基礎課程的“精品課”建設研究 | 李景宏 | ||||
8 | 加強開放式實驗建設 培養創新型人才 | 李鴻儒 | ||||
9 | 計算機專業電子技術課程改革的研究 | 李晶姣 | ||||
10 | MATLAB語言在工科教學中應用的探索與實踐 | 薛定宇 | ||||
11 | 嵌入式系統技術課程建設與教材建設的研究 | 張 石 | ||||
12 | 研究型大學本科基礎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研究與實踐 | 張鳳鵬 | ||||
13 | 大學物理實驗(工科)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 | 劉天時 | ||||
14 | 工科數學課程內容的設計與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 | 宋叔尼 | ||||
15 | 21世紀我校高等工程教育課程體系與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 張喜梅 | ||||
16 | 研究型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研究 | 石俊田 | ||||
17 | 關于學分制的研究 | 周建民 | ||||
18 | 行政管理“精品專業”建設與持續發展研究 | 杜寶貴 | ||||
19 | 寬口徑材料專業校內實習基地建設與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 | 趙 剛 | ||||
20 | 綜合實驗與專業平臺課有機結合,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 丁 樺 | ||||
21 | 提倡自行設計試驗 探索創新能力培養 | 楊洪英 | ||||
22 | 從學生就業工作的信息反饋來探討本科生的教學改革 | 楊桂香 | ||||
23 | 大學生健康教育考評系統 | 闞志英 | ||||
24 | 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專業機械設計及理論方向課程理論體系和教學模式的研究 | 林文強 | ||||
25 | 理論力學網絡輔助教學系統開發研制 | 李永強郭星輝 | ||||
26 | 工科基礎地學教學模式研究及改革實踐 | 黃菲 |
扶持課題(9項)及補充項目(1項) | ||||||
序號 | 課 題 名 稱 | 負責人 | ||||
1 | 和弦練習系統研究 | 呂 湘 | ||||
2 | 東北大學專業體系建設與人才培養體系的研究 | 盧紀華 | ||||
3 | 改革電子技術課程的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 馬學文 | ||||
4 | 物理實驗教學綜合改革與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 | 劉國良 | ||||
5 | 大學物理精品課程建設的研究 | 耿 平 | ||||
6 | 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體系研究 | 生奇志 | ||||
7 | 高校精品工程建設中的院系教學管理工作研究 | 張 平 | ||||
8 | 新聞學(網絡傳媒)專業課程建設研究 | 徐 建 | ||||
9 | 建設熱能工程綜合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學生科技創新能力 | 杜 濤 | ||||
10 | 開展民間棋類機器博弈大賽,培養學生計算機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 | 徐心和 |
“十一五”教學改革規劃立項課題(二期) | ||||||
序號 | 項目名稱 | 負責人 | 所在部門 | |||
1 | 大學精神與大學文化研究 | 孫 雷 | 宣傳部 | |||
2 | 課堂教學技術與思想能力培養的研究 | 毛 昕 | 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 | |||
3 | 大學生科技創新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 吳成東 |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 |||
4 | 建立大學物理雙語教學體系和評價體系的研究 | 陳肖慧 | 理學院 | |||
5 | 關于培養、提高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研究與實踐 | 王明順 |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 |||
6 |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教材建設研究 | 孫 萍 | 文法學院 | |||
7 | 研究型大學教學改革管理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 陳文嬌 | 教務處 | |||
8 | 研究型學院本科教學的研究與實踐 | 朱苗勇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
9 | 將我校建成研究型大學的辦學與教學模式的研究 | 翟玉春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
10 | 理工科院校加強藝術教育的研究與實踐 | 李 宏 | 藝術學院 | |||
11 | 推進《自動控制原理》國家級精品課程建設,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 | 王建輝 |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 |||
12 | 基于電子技術基礎課程的“精品課”建設研究 | 李景宏 |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 |||
13 | 工科數學課程內容的設計與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 | 宋叔尼 | 理學院 | |||
14 | 提倡自行設計試驗 探索創新能力培養 | 楊洪英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
15 | 機械設計課程實踐教學體系改革與實踐研究 | 鞏云鵬 | 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 | |||
16 | 理工科背景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及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 王秋菊 | 外國語學院 | |||
17 | 中外視覺傳達設計比較研究 | 許身玉 | 藝術學院 | |||
18 | 以專業教學為依托,探索高素質、研究型人才培養模式 | 劉曉霞 | 理學院 | |||
19 | 基于區域優勢的我校冰雪課程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 王永祥 | 體育部 | |||
20 | 工程制圖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 黃 英 | 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 | |||
21 | 加強開放式實驗建設 培養創新型人才 | 李鴻儒 |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 |||
22 | 計算機專業電子技術課程改革的研究 | 李晶姣 |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 |||
23 | MATLAB語言在工科教學中應用的探索與實踐 | 薛定宇 |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 |||
24 | 嵌入式系統技術課程建設與教材建設的研究 | 張 石 |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 |||
25 | 研究型大學本科基礎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研究與實踐 | 張鳳鵬 | 理學院 | |||
26 | 大學物理實驗(工科)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 | 劉天時 | 理學院 | |||
27 | 21世紀我校高等工程教育課程體系與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 張喜梅 | 文法學院 | |||
28 | 研究型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研究 | 石俊田 | 文法學院 | |||
29 | 關于學分制的研究 | 周建民 | 文法學院 | |||
30 | 行政管理“精品專業”建設與持續發展研究 | 杜寶貴 | 文法學院 | |||
31 | 寬口徑材料專業校內實習基地建設與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 | 趙 剛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
32 | 綜合實驗與專業平臺課有機結合,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 丁 樺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
33 | 從學生就業工作的信息反饋來探討本科生的教學改革 | 楊桂香 | 工商管理學院 | |||
34 | 大學生健康教育考評系統 | 闞志英 | 醫院 | |||
35 | 理論力學網絡輔助教學系統開發研制 | 李永強、郭星輝 | 理學院 | |||
36 | 工科基礎地學教學模式研究及改革實踐 | 黃菲 | 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 | |||
37 | 改革電子技術課程的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 馬學文 |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 |||
38 | 物理實驗教學綜合改革與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 | 劉國良 | 理學院 | |||
39 | 大學物理精品課程建設的研究 | 耿 平 | 理學院 | |||
40 | 新聞學(網絡傳媒)專業課程建設研究 | 徐 建 | 文法學院 | |||
41 | 建設熱能工程綜合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學生科技創新能力 | 杜 濤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
42 | 關于拓寬教育渠道,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實行全程教育的研究 | 王 斌 | 秦皇島分校 | |||
43 | 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課實踐教學與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 | 王 娟 | 秦皇島分校 | |||
44 | 本科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改革研究 | 王金鈴 | 秦皇島分校 | |||
45 | 面向不斷變化的人才需求和使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自動化專業教材體系的研究 | 汪晉寬 | 秦皇島分校 |
“十五”教學改革規劃立項課題 | ||||||
序號 | 項目名稱 | 單位 | 項目負責人 | |||
1 | 基礎力學實驗教學系列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 理學院 | 王鐵光 | |||
2 | 機械類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教學改革綜合實踐的研究 | 機械學院 | 高航 | |||
3 | 工科物理課程改革的研究與實踐(一個新的工科大學物理課程方案) | 理學院 | 郝世棟 | |||
4 | 材料類專業實驗課程體系整體優化的研究與實踐 | 材冶學院 | 宗亞平 | |||
5 | 金融綜合實驗中心 | 管理學院 | 曾華 | |||
6 | 非電類理工科專業電工電子課程模塊教學改革的研究實踐 | 信息學院 | 張石 | |||
7 | 電子與電氣信息類典型專業教學內容與系列課程綜合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 信息學院 | 王興元 | |||
8 | 基于網絡環境的自動控制理論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 信息學院 | 王建輝 | |||
9 | 美國文化研究專業課程設置的探索與實踐 | 外國語學院 | 王建平 | |||
10 | 關于現代遠程教育與《自動控制原理》網上教學的研討 | 信息學院 | 王建輝 | |||
11 | 關于“微型計算機控制技術”課程的改革和實踐的研究 | 信息學院 | 張國范 | |||
12 | 自動控制主干課程新框架建立和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開發 | 信息學院 | 薛定宇 | |||
13 | 《電工學》教學改革中的現代教學手段的開發與研究 | 信息學院 | 張石 | |||
14 | 面向21世紀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系列課教學改革與實踐 | 信息學院 | 王興元 | |||
15 | 以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大學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問題的研究 | 教務處 | 王寧 | |||
16 | 加強工程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 | 信息學院 | 王永軍 | |||
17 | 關于現代遠程教育及網上教育的研究 | 段曰瑚 | ||||
18 | 創新人才特征及其成長規律研究 | 文法學院 | 婁成武 | |||
19 | 適應政府機構改革形勢變化,全面改革安全工程專業生產實習教學工作 | 資土學院 | 許開立 | |||
20 | 礦物加工工程專業本科生畢業設計教學改革 | 資土學院 | 湯素艷 | |||
21 | 《工業生態學》課程建設的研究 | 材冶學院 | 于慶波 | |||
22 | 基于INTERNET環境的《工程熱力學》教學方法改革的探索 | 材冶學院 | 王承陽 | |||
23 | 《塑性加工金屬學》課程的教學改革 | 材冶學院 | 朱伏先 | |||
24 | 材料成形工藝學課程體系與實踐的研究 | 材冶學院 | 齊克敏 | |||
25 | 金相教學CAI 課件設計 | 材冶學院 | 尹立新 | |||
26 | 采用實物與計算機軟件相結合的方式,提高《材料成形力學》的教學效果 | 材冶學院 | 王平 | |||
27 | 材料成形與控制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和課程建設的研究與實踐 | 材冶學院 | 丁樺 | |||
28 | 巖相礦相的CAI教學研究 | 材冶學院 | 于青 | |||
29 | 機械原理網絡課程的研究與實踐 | 機械學院 | 王淑仁 | |||
30 | 機械設計制造與自動化專業課程體系和專業平臺課建設 | 機械學院 | 高航 | |||
31 | 利用網絡技術進行計算機科技英語教學的研究和教學系統設計 | 信息學院 | 劉紀紅 | |||
32 | 教學方法與技術手段研究 | 信息學院 | 郝培峰 | |||
33 | 電機與電力托動基礎本科教學及遠程教育課件研制開發 | 信息學院 | 李愛萍 | |||
34 | 改革《微型計算機控制技術》教材與實驗內容,趕超世界先進水平 | 信息學院 | 張國范 | |||
35 | 應用現代教育技術,重建電工理論課教學體系 | 信息學院 | 吳建華 | |||
36 | 會計學專業本科生社會實踐教學改革 | 管理學院 | 鐘田麗 | |||
37 | 工科數學課程的綜合改革與整合的研究 | 理學院 | 張祥德 | |||
38 | 面向二十一世紀基礎力學實驗教學系列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 理學院 | 楊文成 | |||
39 | 高等數學課改革與數學實驗課理論和實踐的研究 | 理學院 | 車向凱 | |||
40 | 法學人才培養模式及教學方法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 文法學院 | 顧海波 | |||
41 | 軍事課中推進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研究與實踐 | 軍事教研室 | 薛東利 | |||
42 | 教育信息化系統 | 秦皇島分校 | 王薇 | |||
43 | 個體素質系統與素質教育 | 秦皇島分校 | 杜正發 | |||
44 | 英語督導委員會與沐浴英語環境管理 | 秦皇島分校 | 郝啟成 | |||
45 | 《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課程教學中“幫帶”式教學法研究》 | 秦皇島分校 | 王娟 | |||
45 | 《檢測與轉換技術》課程CAI 教學的改革與建設 | 秦皇島分校 | 齊世清 | |||
45 | 多維立體化教學方法在《鄧小平理論概論》課中的應用 | 秦皇島分校 | 萬長松 | |||
48 | 新形勢下分校外語系的教學改革、教學管理與建設系列探討 | 秦皇島分校 | 張玉蓮 | |||
49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實驗室建設 | 秦皇島分校 | 丁順利 | |||
50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本科培養方案 | 秦皇島分校 | 傅仲逑 | |||
51 | 測控技術與自動化專業學生的專業素質教育改革-增開“微機控制系統課程設計” | 秦皇島分校 | 馬淑華 | |||
52 | 東北大學教學管理信息網上即時發布系統 | 信息學院 | 王興偉 | |||
53 | 教學評價管理系統的研究與開發 | 計算中心 | 周福才 | |||
54 | 東北大學工業設計專業教學體系研究 | 機械學院 | 李奎賢 | |||
55 | 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加強實踐與創新教學改革的研究 | 信息學院 | 李新光 | |||
56 | 配合教學實驗的改革開發研制實用信號源 | 信息學院 | 張振川 | |||
57 | 采礦工藝動態三維多媒體交互式教學系統開發研究申請報告 | 資土學院 | 鄭貴平 | |||
58 | 理論力學教學多媒體軟件及智能習題解答批改系統軟件的研究與實踐 | 理學院 | 郭星輝 | |||
59 | 引導型專業---地質工程專業的探索與實踐 | 資土學院 | 鞏恩普 | |||
60 | 電工電子教學基地建設的研究 | 信息學院 | 張石等 | |||
61 | 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加強實踐與創新教學改革的研究----儀表智能化技術課程設計改革方案 | 信息學院 | 李新光 | |||
62 | 工商管理教育引入Management Game課程的嘗試 | 管理學院 | 鐘田麗 |
東北大學教育科學“九五”規劃立項課題(權限:全校) | ||||||
序號 | 項目名稱 | 單位 | 項目負責人 | |||
1 | 工科數學系列課程教學與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 理學院 | 車向凱 | |||
2 | 大學物理實驗教學內容及體系的改革與實踐 | 理學院 | 姜廷璽 | |||
3 | 大學外語課程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 外語系 | 王文成 | |||
4 | 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 計算中心 | 蔣本鐵 | |||
5 | 機械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的研究 | 機械學院 | 王德俊 | |||
6 | 加速融合、消除界限、辦好冶金科學工程專業 | 材料學院 | 翟玉春 | |||
7 | 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改革研究 | 文法學院 | 王太金 | |||
8 | 面向21世紀大學物理課程內容及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 | 理學院 | 高叢林 | |||
9 | 力學系列課程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 理學院 | 王鐵光 | |||
10 | 寬口徑專業“材料科學與工程”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研究 | 材料學院 | 趙剛 | |||
11 | 學院教學管理科學化的研究與實踐 | 土木學院 | 梁力 | |||
12 | 算法語言教學改革的研究 | 土木學院 | 王智靜 | |||
13 | 建筑材料教學方法改革 | 土木學院 | 霍廣新 | |||
14 | 材料專業計算機應用教學改革的研究 | 材料學院 | 李好平 | |||
15 | 尖子生班畫法幾何與工程制圖課程中課程體系改革及潛在因素的發掘與研究 | 機械學院 | 張茵麥 | |||
16 | 電氣類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內容體系的研究與實踐 | 信息學院 | 徐峰 | |||
17 | 計算機系列課程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改革與實踐 | 信息學院 | 許桂清 | |||
18 | 加強電工電子教學基地建設的研究 | 信息學院 | 王永軍等 | |||
19 | 生物醫學工程系列課程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 信息學院 | 王興元 | |||
20 | 經濟管理類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 工商學院 | 李凱 | |||
21 | 無機化學實驗(工科)培養學生能力和工程意識 | 理學院 | 寧文茂 | |||
22 | 應用物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 | 理學院 | 孫風久 | |||
23 | 實驗物理課教學體系改革的研究 | 理學院 | 鄒永瑞 | |||
24 | 應用理科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 理學院 | 車韻怡 | |||
25 | 國內日語教學與國際日語水平測試接軌 | 外語系 | 王秋菊 | |||
26 | 學校體育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的研究與實踐 | 體育部 | 胡嘉樵 | |||
27 | 適應素質教育要求堅持對現代大學生管理工作的改革研究 | 學生處 | 趙興宏 | |||
28 | 大學生健康人格培養 | 思想教育 | 王寶森 | |||
29 | 教學質量監控系統的探索與實踐 | 教務處 | 李金文 | |||
30 | 《塑加金屬學》CAI 軟件開發 | 材料學院 | 王平 | |||
31 | 1949----本世紀末中日關系的深化及發展前景 | 文法學院 | 邱秀華 | |||
32 | 計算機教學實驗工程設計 | 秦皇島分校 | 劉小平 | |||
33 | 院(系)教學與學生管理信息系統的研究 | 信息學院 | 秦樹凱 | |||
34 | 大學英語沐浴式教學工程 | 秦皇島分校 | 郝啟成 | |||
35 | 機械原理機械設計課程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 機械學院 | 王淑仁 | |||
36 | 數學系列課程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研究與實踐 | 秦皇島分校 | 劉群 | |||
37 | 怎樣增強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英語 | 外語系 | 姚麗強 | |||
38 | 工業外貿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體系的研究與改革 | 秦皇島分校 | 于春云 | |||
39 | 多媒體英語教學系統應用開發 | 秦皇島分校 | 臧巋力 | |||
40 | 過程控制儀表教改 | 秦皇島分校 | 曲秀云 | |||
41 | 關于外貿課程英語教學的研究 | 外語系 | 戴冬冬 | |||
42 | 現代教學思想和教學觀念的探索與實踐 | 秦皇島分校 | 劉志國 | |||
43 | 大學生發展與咨詢 | 思想教育 | 李如意 | |||
44 | 面向21世紀提高高校教學管理人員素質的研究 | 教務處 | 曹曉明 | |||
45 | 網絡環境下多媒體CAI系統開發與應用 | 計算中心 | 朱志良 | |||
45 | 高等學校教育觀念研究 | 工商學院 | 竇勝功 | |||
45 | 擠壓拉拔工模具計算機輔助設計教學CAI軟件開發 | 材料學院 | 丁樺 | |||
48 | 加強畢業設計的規范管理、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 材料學院 | 孫康 | |||
49 | 微機輔助化學實驗教學 | 理學院 | 王林山 | |||
50 | 關于理工專業學生學習金融課程的教學研究 | 工商學院 | 高瑩 | |||
51 | 大學生心理衛生的教育與實踐 | 學生處、土木 | 苑靖 | |||
52 | 股票交易模擬市場 | 工商學院 | 曾華 | |||
53 | 基于校園網的教學信息管理系統 | 教務處 | 高巖 | |||
54 | 復合材料專業校內實習和探討 | 材料學院 | 周國理 | |||
55 | 畫法幾何與工程制圖課程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實踐 | 機械學院 | 于得仁 | |||
56 | 東北大學材料類專業教材建設現狀分析與發展趨勢的研究 | 教務處 | 陳文嬌 | |||
57 | 深化軍事教育訓練、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研究 | 武裝部 | 薛東利 | |||
58 | 培養復合型鋼鐵冶金人才 | 材料學院 | 程士富 | |||
59 | 新時期大學生科學研究能力培養模式研究 | 科研處 | 安宇宏 | |||
60 | 新形勢下高等學校教育與生產勞動、科學研究相結合的途徑和方法研究 | 材料學院 | 戴云閣 | |||
61 | 理工科學校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研究與實踐 | 教務處 | 曹云鳳 | |||
62 | 探索實踐教學改革途徑、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和能力 | 教務處 | 王炬 | |||
63 | 水位控制系統 | 信息學院 | 吳思庚 | |||
64 | 計算機網絡輔助教學 | 土木學院 | 陳文林 | |||
65 | 《金屬塑性加工力學》CAI軟件設計開發 | 材料學院 | 王倩 | |||
66 | 抗震結構的CAI教學 | 土木學院 | 劉樹玉 | |||
80 | 關于加強理工科院校學生人文科學素質教育的研究 | 秦皇島分校 | 萬長松 | |||
68 | 東北大學基礎教育(本科教育)內容與體系改革的研究 | 高教所 | 孫浩 | |||
69 | 高校創造教育模式與內容討探 | 文法學院 | 謝燮正 | |||
70 |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與我校材料科學與工 | 高教所 | 張喜梅 | |||
程系課建設比較與啟示 | ||||||
71 | 儀表專業計算機課程改革的研究 | 信息學院 | 劉志金 | |||
80 | 面向21世紀東北大學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改革建設的研究 | 高教所 | 李紹榮 | |||
73 | 擠壓拔冷軋管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 | 材料學院 | 曹富榮 | |||
74 | 對現代大學生的素質要求與培養模式的研究 | 秦皇島分校 | 臺吉林 | |||
75 | 型鋼CAI及CAD教學軟件 | 材料學院 | 周志敏 | |||
76 | 模擬傳熱實驗的軟件開發 | 材料學院 | 金珠梅 | |||
77 | 培養復合型人才的研究 | 秦皇島分校 | 王彥彬 | |||
78 | 加強學生環境監測與評價實踐能力的培養 | 秦皇島分校 | 于萬里 | |||
79 | 教學中人才培養模式--系院教學方法的研究與改革實踐 | 秦皇島分校 | 杜正發 | |||
80 | 《微型計算機技術及應用》課程的CAI | 信息學院 | 秦樹凱 | |||
81 | 經濟管理類人才素質結構、能力結構及培養途徑的研究 | 秦皇島分校 | 王幼麟 | |||
82 | WWW教學信息服務器的建立及應用 | 計算中心 | 呂雅文 | |||
83 | 高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課程教學中“點面式”教學方法研究與應用 | 秦皇島分校 | 王娟 | |||
84 | 漢語知識在英語閱讀中的應用 | 外語系 | 曾凱 | |||
85 | 土建類現代化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新模式、新方法探索與實踐 | 秦皇島分校 | 武崇福 | |||
88 | 高校校園軟環境建設(高校校園文化建設) | 土木學院 | 苑靖 | |||
89 | 重點理工大學拔尖人才創造能力培養途徑的研究 | 工商學院 | 王迎軍 | |||
90 | 計算機在測定固體線膨脹系數中的應用 | 理學院 | 劉曉 | |||
91 | 管理學科計算機課程體系設置與教學內容研究與實踐 | 工商學院 | 趙艷華 | |||
92 | 加強冶金專業《化工原理》的教學研究 | 材料學院 | 高冰 | |||
93 | 礦物加工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研究 | 資源學院 | 張維慶 | |||
94 | 理工科大學生文化素質提高與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 | 高教所 | 梁焱 | |||
95 | 提高物化實驗教學質量的研究 | 理學院 | 佟樹勛 | |||
110 | 調整專業結構、改革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優化教學計劃 | 教務處 | 胡忠武 | |||
97 | 多媒體CAI技術在鋼鐵冶金專業課教學中的開發與應用 | 材料學院 | 劉喜海 | |||
98 | 工程材料及機械制造基礎課程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實踐 | 機械學院 | 王敬華 | |||
99 | 專業課多媒體教學研究 | 土木學院 | 屠曉利 | |||
100 | 信號與系統CAI | 信息學院 | 劉書生 | |||
101 | 家鄉環境調研嘗試 | 土木學院 | 胡筱敏 | |||
102 | 對成人教育思想觀念的研究與實踐 | 秦皇島分校 | 齊清風 | |||
103 | 院(系)級教學管理系統開發與設計 | 信息學院 | 許桂清 | |||
104 | 鋼管生產工藝CAI 軟件的設計開發 | 材料學院 | 高秀華 | |||
105 | 關于法律基礎課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研究 | 思想教育 | 陳興華 | |||
106 | 人文社會科學課程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 秦皇島分校 | 鄭東旭 | |||
107 | 電路理論教學優化方法 | 信息學院 | 孫玉琴 | |||
108 | 計算機專業教學方法的改革及主體課程CAI軟件開發 | 秦皇島分校 | 劉星 | |||
109 | 人文社科課程內容體系改革研究 | 文法學院 | 彭定安 | |||
110 | 高等學校教材管理微機服務系統 | 教務處 | 曹克穎 | |||
111 | 本科生畢業設計中的計算機應用實踐研究 | 材料學院 | 翟秀靜 | |||
112 | 《生產管理》課計算機輔助教學研究 | 工商學院 | 張忠賢 | |||
113 | 分析化學實驗課計算機輔助教學 | 理學院 | 徐燁 | |||
114 | 強化鋼鐵冶金畢業設計的研究 | 材料學院 | 朱英雄 | |||
115 | 板帶鋼工藝學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研究 | 材料學院 | 楊博 | |||
116 | 在本科生中培養機械加工等級工的研究與實踐 | 機械廠 | 林向陽 | |||
117 | 工科學生運用計算機進行過程參數檢測能力培養 | 材料學院 | 蓋正義 | |||
118 | 《微型計算機技術及應用》課程教學與實驗內容改革 ,拓寬知識面 | 信息學院 | 張國范 | |||
119 | 經濟管理系列課程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研究與實踐 | 秦皇島分校 | 王金玲 | |||
120 | 新形勢下高校品德課教學管理目標、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 思想教育 | 李如意 | |||
121 | 培養復合型人才的研究 | 工商學院 | 曾憲齡 | |||
122 | 拔尖人才素質特征、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培養途徑 的研究 | 教務處 | 高文興 | |||
123 | 改革課程體系結構培養高質量創造性人才 | 土木學院 | 王福成 | |||
124 | 培養21世紀經濟管理人才的研究 | 秦皇島分校 | 付海燕 | |||
125 | 博士生英語教學模式研究與教材編寫 | 外語系 | 趙玉潔 | |||
126 | 加強學生基本實驗技能訓練的探索 | 材料學院 | 白玉光 | |||
127 | 電工電子系列課程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 秦皇島分校 | 曲秀云 |